官方微博
官方微博
官方微信
官方微信

新闻晨报报道:白内障手术“犹如相机更换镜头”

发布时间:2014-09-03

专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教授

白内障手术“犹如相机更换镜头”

□韩学晶

白内障的致盲危害性想必早已被大众所知,但白内障的治疗却始终被层层误区所围绕。如何正确看待治疗?长久以来羁绊住患者的误区是什么?日前在一场关爱白内障患者,分享前沿医疗科技的分享会上,本刊特就此话题专访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、全国白内障学组副组长毕宏生教授。
传统错误观念亟需纠正普及
 2013年我国卫生部统计的白内障治疗患者为130万,仅占我国患者数量的13%。对此毕宏生教授表示,究其原因我们很遗憾的发现,仍有许多老人认为年龄大了看不见是正常的,就像老了就聋了听不到一样,他们甚至不知道白内障是可治的,完全可以让人重见光明,而且甚至可以让你回到你三十多岁这个年龄的屈光状态。
 此外,白内障一定要等“熟了”、看不见了再治疗的错误观念,也在社会上流传甚广,甚至个别医生也是这样认为的。对此毕宏生教授告诉我们,眼科的医生每个专业都不一样,就其所在医院光眼科就有11个专业组,白内障只是专业其中的一部分,所以并不是每个眼科医生都对疾病知识足够了解。事实上,白内障手术在未成熟期做是最好的。比如采用超声乳化技术,就是用超声波来粉碎晶状体的壳,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患者拖延时间越久,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“熟了”,那这个壳就非常硬了,你要想粉碎它就要使用更高的能量,而更高的能量在粉碎它的同时对我们眼睛的其他组织也是有损害的。因此也就更容易出并发症,影响术后的视觉效果和视觉质量。而从患者本身的身体情况来看,趁全身健康条件符合时做手术,也比拖到有一些慢性病发展后再做来的安全。
 在抗拒手术的患者中,也不乏对手术不了解的患者,他们听见人工晶体更换就极为惶恐。对此毕宏生教授向我们解释道,其实它的原理就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,我们的眼底就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,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屈光系统,它的作用是外来的光线通过它聚焦到视网膜上,人体通过光感受器把信号传到大脑,视觉中枢的处理我们就能看清。屈光系统本来是透明的,当它浑浊了影响视力了就叫白内障,当屈光系统发生度数的改变了,就称为近视、远视或者散光。所以,人工晶体手术就等于给眼睛换一个好的镜头,把患者浑浊的坏镜头取出来,再装上一个好的镜头,就能重新看得见了。
“减少对眼睛的损伤是医生天职”
 如今的医学,对于白内障术后的效果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从过去的“看得到”发展为了“看得清晰、看的舒适、看的持久”,这对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所用设备、人工晶体的先进性也是个挑战。对此毕宏生教授表示,从原则上来讲,患者都应当使用折叠的人工晶体。只要你试着想一下就能明白,一个2毫米的切口和8毫米的切口、甚至是12毫米的切口能一样吗?如果为了更好较大的晶状体,就不得不做大切口的手术,那我们几乎把眼睛的一半切开来做到更换和缝合。但如果是小切口的手术如超声乳化,就好比将一个火柴杆,通过一个微切口的孔插进去,把白内障粉碎吸出来,然后再把折叠的人工晶体卷起来,注射到眼内,通过它的弹性记忆再展开。
 作为医生来讲,人的眼睛非常小,非常精密,要尽可能对它少产生损伤,这是医生的天职。随时技术的发展,在更换晶体的同时,如果患者有近视、散光、远视、老花眼等屈光问题,也可以通过调焦制定个性化的人工晶状体,就能做到减少手术创伤了。至于放置折叠式的什么样的晶状体,单焦的,多焦的,非球面的,就要看患者的眼睛情况而定。假设这个患者的散光很大,就可以在手术的同时放置一个可治疗散光的人工晶体。至于单焦或多焦,球面或非球面,则要根据患者的需求来决定。比如一个速记员离不开电脑,中距离的视力对他是至关重要的,假设不植入一个多焦点就很不方便;又或者一个经常需要写作的作家,就需要近距离的视力;再比如一个室外工作者,对远视力的要求很高,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。因此不同种类的高科技产品,也是帮助专业医生更好采取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
预约挂号 咨询预约